2006年05月25日,福州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作为明至民国古建筑,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(共计9个点:水榭戏台、欧阳氏民居、陈承裘故居、林觉民故居、严复故居、二梅书屋、沈葆桢故居、林氏民居、小黄楼)。
福州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,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。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"三坊七巷"街区,这里是林觉民、林长民、林徽音、林炳章、林则徐、林绍年、林旭、严复、冰心、沈葆桢、王麒、郭博荫、刘齐衔、陈承裘、郑孝胥、张经、邓拓、何振岱等人的故居。
“三坊七巷”地处福州市中心,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。“三坊”是:衣锦坊、文儒坊、光禄坊;“七巷”是:杨桥巷、郎官巷、安民巷、黄巷、塔巷、宫巷、吉庇巷。占地40公顷,人口约1.4万人,现有古民居268幢。
在这个街区内,坊巷纵横,石板铺地;白墙瓦屋,曲线山墙、布局严谨,匠艺奇巧;不少还缀以亭、台、楼、阁、花草、假山,融人文、自然景观于一体。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,榫接而成,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,精巧的石刻桂础、台阶、门框、花座、柱杆随处可见,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,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”。
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,都有高、厚砖或土筑的围墙。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,翘角伸出宅外,状似马鞍,俗称马鞍墙。
“谁知五柳孤松客,却住三坊七巷间”,三坊七巷人杰地灵,出将入相所在,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。
历史走到今日,踏着发展经济的脚步,政府以文物修缮改造的名义行房地产开发之实,将几乎所有的原有临街古宅都拆除,原有的古香古色的老街已经面目全非,失去了旧时的历史风貌,也失去了往昔的幽静和安详,岁月沉淀的诗情画意韵味已荡然无存。一片片白墙青瓦的古宅倒下去,一排排钢筋水泥的洋楼立起来,旧日的三坊七巷已经随风而去,白墙青瓦已经成了废墟,过去的辉煌与潇洒变得暗淡又浮躁,巷子里也失去了历史的踪迹。
天地有知,岁月无痕,不知还有多少历史可以重来?
照片是张律师在办理该案时在福建高级人民法院